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本网动态

沧州2018年绘就高质量全面扶贫脱贫新篇章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段永亮
2019-01-16 19:57:00
分享:

吴桥养殖扶贫项目。龚磊 摄

  长城网沧州讯(记者段永亮)2018年9月29日,一条振奋人心的喜讯传遍沧州大地:继海兴、南皮两县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并被批准摘帽后,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盐山、东光、孟村、献县、吴桥均实现脱贫摘帽,这也标志着沧州市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翻看沧州过去一年的“扶贫清单”,产业扶贫让贫困户实现连年分红、科技扶贫让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医疗兜底让贫困户看病不再愁、集中供养让贫困户再无后顾之忧……各项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一桩桩、一件件,让贫困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真正感受到脱贫攻坚带来的新气象。

  吃上“产业饭”效果保长久

  吴桥县安陵镇吕家寨村的吕学岗,是众多产业扶贫受益者中的一员。“以前家里穷,也没什么致富的门路,靠着驻村工作队和县扶贫部门的帮助,俺搞起了肉鸡养殖,一年能出5栏,纯利润能有七八万元。”

  在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沧州市把产业扶贫作为主要突破口,在尊重贫困户农业产业发展自愿性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龙头企业带动的种植养殖加工产业,建成了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经济实体和农民合作组织,形成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产业有龙头、主体有活力、发展有规模、贫困户能受益的农业产业扶贫格局。同时,根据西部土壤条件较好和东部土地面积广的特点,因地制宜制定东部发展“禽畜养殖”扶贫产业,西部发展“设施蔬菜种植”扶贫产业,统筹发展“食用菌”扶贫产业,打造了“牧菜菌”三大特色扶贫工程。

  据了解,广东温氏集团在盐山、南皮、献县、东光等地“多地开花”,辐射带动197个贫困村、3960个贫困户参与养猪及务工收入,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南皮县寨子镇小安村的李岐德,因患病干不了体力活,依托当地的产业扶贫政策,他不仅在广东温氏集团入了股,还力所能及地在养猪场打起了零工,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

  除了种植、养殖扶贫项目,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产业模式,也逐渐成为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法宝”。其中,海兴、南皮依托光伏扶贫投资小、回报高的特点,发展了总装机容量13.42万千瓦的集中式和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已全部实现并网运营;东光、献县、吴桥、河间等县(市)300多个村建设5000余户分布式光伏项目,1.3万贫困户受益,年均收入超3000元。黄骅、肃宁等地则不断拓展电商扶贫渠道,以建档立卡贫困村为重点,建立电子商务服务站,依托当地特色产品,带动帮助贫困户开网店、搞创业,走利用互联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学好“新技能”致富有门路

  沧县汪家铺乡于庄子村的贫困户常红梅,爱人身患重病,孩子年纪尚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2018年,她参加了沧县人社局组织的家政服务技能培训,技术学成后,应聘到沧州经济开发区高速服务区成了一名后厨,生活较之前大为改观。在沧县,与常红梅情况相仿的16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都通过技能培训实现了上岗。

  沧县技能培训的丰硕成果,是沧州市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贫困人口靠着技术实现就业的一个缩影。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沧州市以建档立卡贫困户实际需求为导向,整合培训资源,利用科技公司、节能培训机构、手工编织企业等各方力量,聘请种植养殖业、家庭手工业、家庭服务业等专业讲师,深入农村地区开展免费短期培训、小班特训,以需定培、以岗定培,讲授会计、电子商务、电工、饮食配餐、中医按摩、电焊、畜禽养殖、蔬菜种植、蘑菇种植等技术,得到了贫困户的积极响应。

  培训过程中,沧州市创新方式方法,由原来贫困农民向上集中(培训学校或基地),改为教师、设备向下集中(教学点设在村、设备搬到村、教师吃住在村),由原来集中白天上课改为夜晚培训,不仅减轻了学员吃、住、交通等各项负担,同时有效解决了家庭妇女不能长时间离家的问题,真正实现两不误、两促进,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果。让广大贫困户技术在手的最终目的是顺利实现就业。如今,随着精准扶贫力度的加大,各地纷纷开发出安保、保洁、护林养路等公共服务就业扶贫公益性专岗,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安置,并按照不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给予岗位薪酬。同时,对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的,给予相应补贴。

  盐山县圣佛镇门坊村的村民赵振梅,是盐山县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技能培训的直接受益者。赵振梅家境贫寒,为了给孩子看病又欠下了不少外债,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通过参加技能培训,赵振梅学会了制作春卷,现在在家门口的清香食品有限公司务工,每月能有2000多元的收益。

贫困户在政府帮助建起的养鸡场里工作。苑立伟 摄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常红梅、赵振梅等诸多靠技术脱贫的实践充分证明,让有学习意愿和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从“扶贫”到“扶智”“扶技”的转变,是破解扶贫瓶颈、激活内生动力的治本之策,这也真正让贫困户有尊严地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医疗新模式看病不发愁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脱贫攻坚进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基于海兴县“3+2”健康扶贫模式的经验做法,在实施好县域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服务、提高报销比例、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等方式的同时,沧州市在所辖县(市、区)全面推开商业补充保险,将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让他们就医时享受更大的报销“红利”。

  海兴县苏基镇张常丰村村民刘鹏峰,在市人民医院住院17天,发生合规费用63959.21元,按原先的标准可报销40526元,按海兴规定的报销比例外加商业保险,可多报销22572.27元,自己仅掏了860.94元。原来很多贫困群众怕看病、怕住院,有了病也拖着、挨着,直至小病拖成大病,医疗费用沉重,贫困程度加重。商业补充保险在贫困户中的推开,解决了他们就医过程中的后顾之忧,贫困群众有病主动治疗,“小病挨、大病扛”的现象越来越少。

  在全方位满足贫困群众就医需求的同时,沧州市多所县级医院还苦练“内功”,与省、市多家三级医院分别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各支援医院向受援县医院至少派驻5名医务人员,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重点学科建设和医院管理等方面提供帮助,力争每年为受援医院“解决一个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医院的诊疗水平,更好地为贫困群众提供便捷、优质服务。

  织牢“兜底网”救助惠民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部分贫困群众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靠自身条件无法脱贫或者难以脱贫,在他们的脱贫路上,产业扶贫、技术扶贫等手段显得束手无策。针对这一部分深度贫困户,沧州市抓好兜底政策落实,从制度上保障这部分困难群众有人帮、有人管。

  从2015年开始,沧州市四年三次调整农村低保标准,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畴,做到应保尽保。并明确将符合条件的成年重度残疾人、支出型贫困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2018年,沧州市民政局、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标准的通知》,该市城镇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9672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5600元。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特困人员精准核查、认定和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工作,将特困人员分为全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三类人员。其中,对完全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特困人员,分别按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30%和15%发放照料护理补贴。截至去年底,该市2.14万农村特困人员实现供养,其中集中供养2800人,分散供养1.86万人,全年发放特困供养资金1.3亿元以上。

  去年沧州市针对1.7万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贫困老年人,提出“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模化集中供养贫困老年人,彻底解决政府兜底保障人群养老问题,全市投资3.8亿元在海兴、盐山等有建档立卡贫困村的8个县,新建占地230亩的18家区域性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建设面积11.5万平方米,床位2560张,有效提升了贫困老年人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立下愚公志,携手奔小康。瞄准深入实施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目标,沧州将接续做好贫困县退出后的继续帮扶、监管和巩固提升工作,在沧州大地绘就高质量全面扶贫脱贫新篇章。

关键词:扶贫,脱贫,沧州责任编辑: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