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县区分站:
当前位置: 特色产业

扶贫引来服装厂村民攀上【摇钱村】

来源: 沧州日报  作者:
2018-08-08 11:04:44
分享:

  村里闲着的人少了,贫困户手里的钱多了,就连家里吵架的声音也没有了……这两年,位于海兴县张会亭乡的双庙村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更有不少村民,洗净了沾满泥土的双手,坐进空调屋里当起了蓝领。你要问,是谁有这么大的“魔力”?村民们会热情地告诉你,是海兴县政协驻村工作组的“老铁”们。这个村如何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且看——1贫困户坐进空调屋一月还挣2000多元海兴县张会亭乡的刘桂芳没想到,当了大半辈子家庭主妇,她还会走进工厂成为一名工人。

  刘桂芳是张会亭乡双庙村人。这些年来,她一直在家看孩子,家里只有丈夫种地的收入。刨去各项开支,这个家一年连3500元都剩不下,是双庙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现在,她工作的地方,就在离家几百米的服装加工厂。今年3月,听说贫困户可以来这儿打工挣钱,虽已年至五十,刘桂芳还是决定前去一试。

  看着一起报名的年轻人,她犯了怵:“自己年纪大了,也没有外出打工过,人家会收吗?”

  没想到,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后,工厂二话没说,便留下了她。培训期间,刘桂芳不仅学到了缝纫技巧,免费吃午饭,每天还有50元补助。要是全勤,还能再得200元奖励。

  烈日当头,天气炙热。走进宸妮服装厂的生产车间,凉意扑面而来。车间里,缝纫机哒哒作响。操作台上,刘桂芳全神贯注。换线、收边、剪线……她的动作一气呵成。“以前这天都休棚,哪儿还有收入。没想到现在风不吹、日不晒,坐在空调屋里就能挣钱。现在一个月俺就能挣2000多元,顶全家半年的收入呢。”刘桂芳觉得日子更有奔头了。

  宸妮服装厂里,与刘桂芳相似的贫困户不少。她们多的能挣到3000多元,少的也有2000余元的收入。虽然只工作了两个余月,可从手无分文到自己挣钱,她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不少因为贫困产生的家庭矛盾也自然消解了。

  2众里寻他千百度小乡村引来都市服装厂

  宸妮服装厂顺利运营,开心的不只是贫困户,还有海兴县政协驻村扶贫工作组。

  “别看现在服装厂‘茁壮成长’,当初却差点‘流产’。”说这话的是工作组第一书记李玉印,服装厂就是他谋划引入的。

  李玉印是2017年来到双庙村的。在驻村之前,他已经了解到,依托前些年省农科院的结对帮扶及2016年海兴县政协驻村工作组的努力,双庙村的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他入村调查后却发现,虽然人均一亩二分地,可六分好地六分盐碱,要依靠蔬菜脱贫,辐射面积还是有限。

  “村民们外出打工也不方便。种植、养殖受天气、规模限制,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听了双庙村党支部书记刘立文的介绍,他们知道,要想让这个村脱贫,最好能让村民们在家门口上班。

  那段时间,他们经常外出考察。韩国电子加工厂、塑料玩具生产厂、白沟箱包制造厂……劳动密集型企业是他们的主攻方向。但是,即便急需招商,环境污染型企业也是被坚决拒绝的。

  几番筛查下来,一个服装加工厂款款“走”入他们的视野。由于用工价格连年上涨,这家位于北京的加工厂计划外迁。

  “服装加工的工人主要是妇女,而这些人出门打工不方便。正好与双庙相邻的南齐村有300亩闲置工业用地,这棵摇钱树种咱这儿正合适,咱们得把它争过来。”一次、两次、三次、四次……李玉印与双庙村、南齐村党支部书记多次前往北京接洽。

  他们诚意十足,又拿出周边7个村庄充足的劳动力优势,终于抢先在其他地区之前,接住了加工厂抛出的橄榄枝。今年3月5日,在南齐村提供的30亩土地上,宸妮服装厂正式筹建。

  3帮助村民当蓝领再苦再难心也甜

  一想到每个月2000多元的工资,北齐村的李桂英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回来。培训时,看似简单的缝纫机到了自己手里却不听使唤。车出的线不是歪了就是跳走,让人真是着急。每天还得赶着点上班,卡着点下班……“咱自由惯了,能受这‘洋罪’?”一想到这儿,她干脆放弃了。

  当李玉印找到她时,她正在大棚前捆茴香。“好好的工作不干,你咋又下地了呢?”李玉印打心眼儿里着急。“捆茴香多简单,还自由。”李桂英理直气壮。

  “种地虽然自由,可也有时有会儿。农闲时能挣到钱吗?更别提天气限制了。光培训一个月就能挣1700元,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况且学会了缝纫技术,即使以后不在厂子干活了,上哪就业工资都低不了。”李玉印从近说到远,指望她能开窍。

  在工厂里,和李桂英一样走了又回来的人不少。虽然起初村民们报名热情高涨,可很多人虽然活了大半辈子,却是第一回进工厂。原来自由惯了的人们,哪里理会组织性、纪律性?有的工人年龄大,接受能力差,学不会就想放弃。有的工人觉得在厂里干活受束缚,还不如在地里干活自在。迟到、早退,甚至直接放弃……看着辛苦争来的工作机会却这样不被珍惜,李玉印着急上火,牙疼肿起了半边脸。

  他循着联系方式走村入户,苦口婆心地劝导。了解到一些村民担心家里的孩子吃不上饭,他还协调工厂制订了可打饭给孩子送回家的暖心政策。考虑到外地客商对本地民情并不了解,他每天都要到工厂里来,帮助出主意留住工人。为了让村民们受益,工作组犹如润滑剂,解决工厂和贫困户间的各种问题。

  “让村民在家门口高高兴兴上班挣钱,让贫困户手里的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我们再苦再累也开心。”如今,他们又谋划在服装厂边建设幼儿园,彻底解决年轻工人的后顾之忧。

  4小工厂引来大产业“香饽饽”变“大蛋糕”

  李玉印仍然记得工厂里第一次发工资的情景,即便这些钱并没有他的份。看着村民们手持二三十张红彤彤的百元大钞,他比他们还开心。

  更让他开心的是,虽然服装厂才刚刚运行,但是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却丝毫不含糊。从这里“走”出的羽绒裤,在众多加工分厂的质量评比中还拔得了头筹。建厂才两个月就能有此成果,宸妮加工厂的模式引起了其北京总部巴伯瑞服装制造公司的注意。

  巴伯瑞公司几次派代表来考察,实地走访加工厂,了解了筹建、生产等多方面的情况。

  “别看厂子规模小,但考察后,公司代表对这里的营商环境、工人们的认真态度及优质的产品质量很是认同,还产生了在这里建设服装加工基地的想法。”李玉印说,如果服装加工基地建成后,将年产200万件羽绒产品,带动近千人就业。

  不仅如此,通过巴伯瑞公司的介绍,波司登集团也前来乡里考察建设环境,并与驻村工作组多次对接。

  其实,这个结果早在李玉印的意料之中。当初服装厂选址南齐村的时候,他们就费尽了脑筋。那时,他们就考虑长远,希望能以一个工厂撬动一个产业,把“香饽饽”做成“大蛋糕”,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助力脱贫。

  服装产业的发展,还无形中拉动了当地的服务行业。原来的南齐新村鲜有人居住,加工厂建成后,饭店、超市日渐兴盛。五六十岁的家庭妇女也可以挣到钱了,张会亭乡周边的闲散劳动力少了,就连乡里商场的雇佣工资也提升了不少。

  “下一步俺们要发力引入基地,在有工业用地闲置的村子建设服饰加工厂。这样让贫困户奔上小康生活,就不再空口无凭了。”虽然工作组已经完成了对双庙村的帮扶任务,但是他们并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

关键词:扶贫,服装责任编辑: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