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沧州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沧州频道 >> 县区新闻

中捷产业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探行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17-05-19 18:17:4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谷雨麦怀胎,立夏见麦芒”。时至立夏,绿油油的麦浪随风涌动着,青涩柔和的麦香迎面扑来。我们站在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试验田边,千亩平畴,一望无际。远远望去,麦海中时隐时现蛰伏着一个身影。出于好奇心,我们踏着田埂赶过去,只见他几乎是坐拥在麦垅里,手持小镊子,将这株麦子的花粉灵活地翻转到另一株麦穗的花蒂上,然后用纸袋包起来,附上标签,注明父本母本。据陪同我们的中心负责人说,就这样的动作,他从清晨已经重复到现在了。我们忍不住为之惊讶,深深理解了小麦育种的艰辛与寂寞。

  中捷产业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前身是中捷友谊农场农业科学研究所,始建于1975年。40多年来,他们一手牵起农场农工良田的种植栽培,丰产丰收;另一手牵起农业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在不断健全完善良种繁育基地的情况下,同时肩负着国家小麦及大豆综合试验站沧州市站点的部分试验工作,每年完成农业试验及推广项目十余个。让人们时常想起上个世纪70年代的杂交高粱中捷一号;80年代家喻户晓的中捷西瓜沧069都出自他们之手。特别是近年来,他们为推动园区农业向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安全方向发展。秉持“农以种为先”的理念,小麦种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选育水平、供种能力不断提升,把更多优质的种子播撒在希望的田野上。

  中捷产业园区在农业种植上,短板很多,不利因素重叠,春旱秋涝,土地盐碱,土壤瘠薄,灾害频发,……。千百年来,这个地方的小麦种植,一直处于广种薄收的状态。如何将这种靠天吃饭的农耕方式扭转过来。他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集结起旱碱地小麦良种培育推广的诸多优势。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精心选育成功并大面积推广冀麦32以后,科研人员就一直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鉴于“冀麦32”秸秆高,易倒伏,产量待提高的弊端,从1998年开始,又以“冀麦32”优良交异株为亲本组合培育出了“捷麦19”。“捷麦19”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47天,比“冀麦32”早熟一天左右。分蘖力较强,亩穗数39.4万,成株株型较松散,熟相好。尤其是79.5厘米的株高,比“冀麦32”降低了30多厘米,抗倒伏性能大大提高。在2011~2012年度黑龙港流域旱薄组区域试验中,平均亩产323.8公斤;2012~2013年度同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378.6公斤;2012~2013年度黑龙港流域旱薄组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79.4公斤,产量比“冀麦32”显著提高,一举成为“冀麦32”的优良替代品种,迅速在黑龙港流域冬麦区推广种植。

  凡是种过“捷麦19”的人,都说好。一位种子公司经理说,他经营着不少的小麦品种, “冀麦32”、“捷麦19”,都是河北省运河以东地区的当家品种,每年种子供不应求。它们不但抗盐碱抗干旱,耐瘠薄,抗病性好,而且抗寒性强,越冬安全,品质优良,产量高。

  “秋播一粒,夏收万颗”。中捷产业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培育的小麦优质品种为这一方农民收获着更多的喜悦。正因为如此,他们自2008年以来连年被评为沧州市农产品加工重点龙头企业,不仅拥有“渤捷”这一河北省著名商标,而且于2014年加入中国农垦种业联盟,成为集旱碱地农作物种子培育、引进、生产、加工、推广及农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涉农单位。

  而就在这麦浪涌动的试验田里,中心负责人为我们道出了这辉煌成果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培育推广一株优良品种,非一日之功,这是由自然界的特性所决定的。人们只知道“冀麦32”是1992年审定推广的,却不知育种是从1971年开始的,直到1988年才育成。同样,“捷麦19”自1998年开始系统选育,2006年育成,2015年审定后才大面积推广。从这漫长的时空中,我们只能窥见无数个孤单的背影在无数个日月里做着无数项乏味的实验。

  而就在这麦浪涌动的试验田里,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些育种专家的事业仍在继续,一株更优质的小麦品种,或许在不远的将来,从他们手中诞生。中心负责人向我们介绍说,培育小麦新品种的试验正在探索进行中,为了及时准确地观察麦粒播下后的生长特性。从一出苗,科研人员就必须粘在地里,越是恶劣天气越要往地里跑。麦苗出土,要观察;麦苗拔节孕穗,要观察;成熟情况,要观察。过去,育种都是一粒一播,一穗种子一株行。现在有了点播机,比人工播种均匀多了。但收割时仍然采用镰刀单收,单放,各个品种分别晾晒,贴注标签。成百上千的材料圃,记载每一次选育的详细过程。结合在试验田里鉴定的粒数、杆高、千粒重、节长、节粗等指标,在室内操作评价,进行逐年挑选,直到性质稳定,不再分离为止。这期间,不知道要淘汰多少组多少次,有时候所有组合都不成功,就都废掉了,十年八年出成效就算不错,有的科研人员一辈子劳而无功。

  我们听着中心负责人满怀深情的回顾,离开那麦浪涌动的试验田,向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走去,一栋建于2012年的科研楼,同时拥有种子处理车间、种子低温仓库等。楼前宽阔的晒场,刚刚施工整理完毕。两台刚引进不久的吸粮机,亦整装待发……这时,我们再回首那一望无际的麦海,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出一片金黄,我们知道,不几日,遍及运东黑龙港流域大片麦田的“捷麦19”,将会满载着中捷产业园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研人员的期待进入丰收的粮仓。

关键词:

责任编辑:张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