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吴桥新闻网 >>  吴桥>>地方文化

吴桥“杂技大世界”复兴掘金

http://cz.hebei.com.cn/wuqiao/ 2014-06-18 09:43 吴桥新闻网

  上世纪50年代,周总理出访西欧十四国时,所到之处的华侨中,常可见到吴桥杂技艺人,周总理欣喜赞道:“吴桥真不愧是杂技之乡!”吴桥“杂技之乡”的美名因此而得。如今,这个偏居沧州一隅的小县城再一次抖擞精神,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把这里的杂技艺术发扬光大。

   三千年历史百家争艳吴桥杂技自古非凡

  杂技,作为一门有悠久历史的技艺,一直深受全球各地人们的喜爱。杂技艺术渊源可上溯到周朝时期,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汉代时,它被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

  而吴桥正是这一艺术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吴桥位于古冀州南部,黄河故道下游,属退海地带,地势低洼且南高北低,稍向东北倾斜。这使得吴桥东北方向地域易涝且多盐碱。

  吴桥杂技艺人的分布情况也与吴桥的地理状况相吻合,越向东北,艺人数量越多。正是因为土地的贫瘠且收成没有保障,使吴桥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性减弱,转而去寻求其他谋生手段。春冬两闲时外出卖艺,打跟头、耍刀枪、变戏法、玩猴子、驯巴狗,游走奔波,糊口营生。

  而从历史上来看,吴桥属于古冀州,公认的中国杂技的发端,“角抵戏”即在这里出现并流行。到了汉代,吴桥杂技更得到很大的发展,且成为宫廷艺术的主流。宋代时,杂技艺人走出宫廷,以“撂地”(在农村演出)和“磨杆”(在城市演出)的形式表演,同时,节目也从大型化向小型化发展,手技、蹬技、手彩戏法等节目开始流行,从而带动了民间杂技的发展。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吴桥的民间杂技开始活跃起来。

  吴桥杂技艺人大多全家出动,妇女儿童一起上场表演。为了生计,他们练出了许多绝活奇技,实现了杂技的创新。而“行香走会”等大规模民间游艺活动,也促进了杂技艺术的交流。一批带有技巧的游戏,成为别具民族风格的杂技,如《筋斗》《钻地圈》《顶碗》《弄斗》等。

  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空前发达,这也使得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的吴桥有了走向全国的机会。吴桥的杂技艺人通过这条流动的通道,走向了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北京、天津、济南、南京等地。北京的天桥、南京的夫子庙、天津的“三不管”以及镇江的“鲶鱼套”等江湖艺人口中的“杂八地”中,吴桥杂技艺人成为最活跃的人群。

  吴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刚告诉记者,吴桥杂技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地位,一是因为其历史悠久;二是因为其文化底蕴深厚,杂技活动中的行为、规矩及诸种习俗皆由吴桥形成;三是因为这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以杂技为戏、为乐、为传家之宝;四是因为生活气息浓厚,一砖一瓦皆成道具,锅、碗、缸、盆皆可玩耍;五是节目种类繁多,有十余类近千个节目;六是活动广,从皇家宫廷到穷乡僻壤,从中国到世界各地,都有吴桥人的足迹;七是吴桥艺人勇于学习,在演艺活动中学习了大量其他艺术形式的技巧和外地、外国杂技艺术的优良成分,增加了吴桥杂技的内容,也让吴桥杂技更富有朝气和地方文化个性。

  民间把式已不多见杂技产业亟待发展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一首吴桥艺人的杂技“锣歌”唱出了吴桥人的骄傲,也把吴桥杂技来自生产生活、从事人数众多的特点,鲜活地表达了出来。

  然而,现在的吴桥却与外界所想有不小的出入,如同河北东部大多数县城一样,如今的吴桥县城也有宽阔的大街,以及现代化的高层住宅和新修建的文化体育综合设施,然而除了门脸不大的吴桥杂技团和尚未开张的吴桥杂技艺术博物馆,并没有看到多少与杂技有关的设施。

  唯一显眼的是坐落于县城西北部占地面积达3000亩的吴桥杂技大世界景区,这里被宽阔的G104国道与县城隔开。从路上驶过,你可以看到杂技大世界中高耸的江湖文化城的城门楼,看到高高的城墙,你才终于意识到,自己正身处于一个以杂技闻名于中外的地方。

  记者到达杂技大世界时是周六,在当地人看来游客已经非常多了,但是与其他5A级景区相比,依然略显冷清,这里近来最热闹的一次就是第14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其间各国杂技艺术家们来参观时喧天的迎接锣鼓和开场锣声让很多村民难忘。

  “如果是冬天,又非周末的话,这里还是没什么人来。”唐刚告诉记者,“那是吴桥最冷清的季节。杂技艺人大多都去了外地表演,家里都没什么人了。”

  唐刚告诉我们,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多元化生存方式和娱乐方式对吴桥杂技确实产生了新的冲击。杂技不再是吴桥人的“必修课”,那种完全意义上的民间杂技传统正在悄然转变。在田间地头、城市街头耍杂技的场面已经消失了,代之以在公园、艺术节和一些场馆进行表演。一些传统的杂技节目也有了新的变化,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开始走向殿堂。而传承方式也从家庭、拜师等传统方式演变为以办学的方式培养人才。

  “不过我们这里的杂技团还是比较红火的,虽然民间把式少了,但是表演的邀约确实逐年增多,人才也是供不应求。”唐刚说,“因此,我们县已经把人才培养的任务放在了重要位置。”

  杂技学校接棒育才

   产业发展正在实施

  “现在招生还是有点难,以前吴桥有许多民间杂技学校,但大都因为生源问题关闭了。”中国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杂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其教务处主任王洋告诉记者,“如今家长认为学杂技太苦,而且孩子的出路多了,练杂技的越来越少,无论民间学徒还是正规学校都如此。”

  也正是出于对吴桥杂技未来的担忧,1985年创立的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在2013年创编了新的杂技节目《童梦—独轮车技》。这个节目在去年10月的第九届全国杂技比赛上,从31个团体的32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银奖第二名。虽然没有获得金奖,但他们在表演结束时喊出的“我们都要学习杂技”,却一下子得到了场下专家评委的共鸣。

  王洋告诉记者,创作这个节目就是想为杂技的未来呐喊,同时,他们也意识到,现代杂技需要创新,且不能局限于技巧和技术动作的创新,要赋予其更多的内涵。

  “吴桥杂技曾经经历过从民间到宫廷,又从宫廷到民间的发展路程,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吴桥杂技也必然要舍弃那些旧的方式与传统,重回大雅之堂。”王洋说,“我们的学校旨在培养舞台艺术人才,硬气功之类的街头艺术不涉及。”

  他也希望国家对于吴桥杂技应予以保护和投入。“吴桥的杂技市场很肥沃,但老不施肥,就会变成盐碱地。”这一点也得到了唐刚的认同,他告诉记者,目前吴桥杂技的产业化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且正在实施。

  “产业化之路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演出团体产业化,通过建设各类演出团体、培养演出经纪人,让吴桥杂技走出去;二是传承产业化,通过杂技学校来培养杂技人才;三是创立以杂技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如吴桥杂技大世界,自1993年开张以来,已成为河北一个知名旅游品牌,1987年创办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已成功举办14届,成为了"世界东方杂技大赛场";四是创作以杂技为背景或内容的文学、影视产业,像前一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闯天下》。”

  据记者了解,现在的吴桥杂技已经形成杂技旅游、杂技演出、杂技教育和杂技产品开发四大产业格局,杂技大世界旅游景区目前已形成以京、津、冀、鲁及京沪沿线为主要客源地的民俗特色旅游景区,实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门票收入达3000万元,对外演出收入近300万美元;民间杂技演出公司、团体66家,有4000多名杂技演员常年活跃在国内外演出市场,杂技演出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在全国360多个城市留有吴桥杂技艺人的足迹;民办杂技学校已发展到24家,在校学员达1800多人;杂技魔术道具生产企业达10多家,杂技魔术道具、纪念品、工艺品、娱乐品产品上百种,产品销往广州、南京、新疆等20余省区市杂技团体和日本、坦桑尼亚、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

  2013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3.9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6.19%,文化产业增速达20%,文化企业34家,从业人员达2.2万人,文化产业上缴税收增长率达15.3%。

关键词:吴桥 杂技 技艺

稿源:
责任编辑:刘延丽

相关新闻

  领导活动 更多
  本网要闻 更多
  善行河北 更多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更多
备案序号:冀ICP备08003586号 技术支持:长城网
最佳使用效果:1027*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