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沧州频道>>县区新闻

沧州:大运河孕育出深厚文化底蕴

http://www.hebei.com.cn 2014-05-04 11:1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5月2日,记者在谢家坝采访当地农民。(记者周建平摄)

  昨日(3日),在沧州吴桥县“吴桥杂技大世界”,民间艺人在表演。

  京杭大运河纵贯沧州全境。图为建于清末民初的大运河沧州段谢家坝。

  第三站:河北沧州·下一站:河北衡水

  沧州是中国大运河所有流经的城市中里程最长的。昨(3日)、前两天,“大运河:我们未来的生活”全媒体行动来到第三站河北省沧州市,行程数百公里深入华北腹地寻访沧州千年运河古迹,感受到这里被大运河孕育出的深厚文化底蕴。

  滋养城市的“母亲河”

  只要向沧州人问起大运河,所有的人会用“母亲河”、“生命之河”来形容。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的大运河沧州段南起吴桥、北至青县,从南到北贯穿了整座城市并把城市一分为二。河北省大运河联合申遗办成员郑志利听说宁波的媒体来采访,专程从100多公里外的考古工地赶来,热情地带领记者南北穿梭,细细介绍这里独特的人文风情。

  郑志利告诉记者:“沧州运河逶迤曲折,全长215公里,河道自隋代以来基本没改变。大运河滋养着沧州,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之地。在城区的运河旁,曾有一条经济带,设立过盐运司,北方最大的盐场也曾设在沧州。如今城区依旧可觅锅市街、当铺街、书铺街、钢市街等。”

  郑志利把记者带到了离市中心一个半小时车程的东光县连镇谢家坝,这是沧州境内大运河申遗点之一。如今宽宽的河道已经干涸,羊儿在河底悠闲地吃着草,构成了一幅典型的乡村日常生活图景。东光县文保所所长李天峰介绍:“当年运河水很多,这一段堤坝经常被冲开,清末民初时一名谢姓乡绅出资从南方专门运来黏性很大的糯米,熬出糯米汤加上灰土等修建了谢家坝,这是南运河上结构保存最好的夯土坝。”

  紧邻谢家坝的五街村村民围住了记者,59岁的崔建材回忆,村民的生活和运河息息相关。“过去运河水位很高,这里有一个转运码头,河水不仅可以灌溉庄稼,很多村民还以做船户谋生。如今水断流了很可惜,真希望还能像小时候那般,就在运河边游泳摸鱼做船工,守着这条运河过着滋润的日子。”

  郑志利介绍,上世纪70年代沧州境内运河全面断航,现在主要功能是泄洪和输水。近两年引黄入津工程通过沧州,未来的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主要输水段,而且运河复航计划也在酝酿之中,相信沧州运河的全面通航就在不久的将来。

  丰富的文化积淀

  “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近远,一船明月过沧州。”在沧县捷地镇捷地闸运河故道碑廊,一首宋代著名诗人孙谔的诗歌《夜过沧州》让人仿佛身临沧州运河的秋日夜色中。“如今这里不仅是水利枢纽,还是沧州运河段上著名的人文景点。”郑志利非常自豪地告诉记者,“大运河不仅滋养着沧州的经济,还孕育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记者看到一块乾隆御碑,上为五言诗,前四句写着“置闸缘蓄流,设坝因减水。其用虽曰殊,同为漕运起。”郑志利介绍,乾隆南巡曾经两次途经沧州,留下了不少传说故事。这是1771年,乾隆在捷地闸设坝后题写的诗歌,开头短短四句,就简洁明了地交代了他“现场办公”的缘起。

  另一块清同治十一年设立的《宪示》汉白玉碑,上面写着运河保护条例,反面却是清光绪年间建造包公祠的记载。对此,郑志利解释:“这块碑是不同年代运河历史故事的写照。包公在沧州做过转运使,负责大运河的运输,当地人为纪念他,修建过很多包公祠。沧州虽属于平原,但是缺少大石头,光绪年间有人在修建包公祠时便用了这块同治年间的大石碑,并在反面刻上了碑文。”

  沧州还是中国著名的“杂技之乡”、“武术之乡”。郑志利介绍:“武术、杂技是和运河有关的非遗。沧州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因此沧州豪侠云集,成为中国的武术发源地之一,而传习杂技的传统也有2000多年了。明清时期,杂技、武术艺人为了谋生,沿着运河走南闯北,把沧州‘杂技之乡’、‘武术之乡’之名传播到大江南北。”

  说起沧州深厚的文化积淀,郑志利如数家珍:“历史上沧州多出文官武将,战国神医扁鹊、唐代地理学家贾耽、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清代《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两广总督张之洞、武术大师霍元甲、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等均是沧州人,著名作家王蒙、铁凝、蒋子龙等也是沧州人。运河已成为沧州一张新的、靓丽的文化名片。”

  据悉,河北运河博物馆就设在沧州博物馆,目前正在布展,下月即将开放。

关键词:沧州,运河,文化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宁波日报
责任编辑:刘延丽